4月10日,由考古学院组织举办的“青春”遇见“非遗”系列沉浸式文化体验活动(第一期)——体验掐丝珐琅技艺在鼎新图书馆举行。
吉林大学考古学院 团委书记 马嘉男
本年度考古学院打造推出“青春遇见非遗系列沉浸式文化体验活动”,今天是我们的第一期掐丝珐琅。我们举办活动的初衷一方面是为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增强新时代劳动教育育人的实效,另一方面我们也是结合以往开展的学生活动情况,积极回应学生的现实所需,打造学生需要的特色文化活动 ,让学生去接触非遗、了解非遗,在真正的动手实践中能够感受到非遗之美,让文化自信自强成为新时代青年最大的底气。
(关于系列活动)我们是对我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充分的调查和选择,并选择了6-8样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还邀请了特邀嘉宾,一些在这些领域非常优秀的老师来为我们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讲和授课,以其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掐丝珐琅又称“景泰蓝”,作为一种特种工艺品,是用细扁的铜丝做线条,在胎体上掐捏出各种花纹图案,将五彩珐琅点填在花纹内,再磨平上釉。作为非遗之一的掐丝珐琅,不仅代表着技艺和制品,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传统、民族精神和时代技艺。
而本次活动制作的掐丝珐琅画也被称为景泰蓝掐丝珐琅画。保留掐丝点蓝工艺,制作时不用烧制,可在任何材质上构图,拓宽了适用的材料载体和创作的表现形式,被称作“不用烧的景泰蓝”。活动以敦煌莫高窟凿井纹饰为选取图样,以木托为胎,砂料为彩,以木胎掐丝珐琅画的形式,同学们可以亲自动手制作润泽焕彩的木质杯垫,学习历史悠久的传统技艺,体会非遗传承的无限魅力。
吉林大学考古学院 本科生 杨芝卿
让广大青年学生接触非遗熟悉非遗,在这种沉浸式的体验中呢,得到全方位的参与和学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增强文化自信。
金丝巧曲,砂釉流转。在老师的指导和同学们耐心的制作后,一幅幅精巧的掐丝珐琅画从指尖诞生,活动将非遗之美用更加艺术的形式带到了同学们身边,让大家能够亲身体验浪漫背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吉林大学考古学院 研究生 耿默兰
非常高兴今天可以参加这个掐丝珐琅传统技艺体验活动,整个制作过程对我来说还是很有难度的,每一步都要很细心,稍有差池就会影响到下一步的制作,(但)也让我深刻感受到非遗的魅力所在。也期待青春遇见非遗系列活动能够推出更多好玩的体验项目,让更多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